丝印特印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2022 ccedw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丝印特印网 2016-02-25
【集萃网观察】中国会展业首起企业化实验受挫 汉商深陷二级城市之困
汉商经营会展业的不愉快经历在内陆城市并非独一无二。
一家雄心勃勃投资8.5亿进军会展业的内陆商业上市公司,在连续两年的沉重利息支出及成本折旧之后,陷入了窘境。
武汉市汉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774,SH,下称汉商)2003年半年报显示,集团经营的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下称武展)1月~6月实现收入630.33万元,亏损1,370.69万元。
一年多以来,汉商一直在为这家勉强维持的会展中心寻找新的管理者,但乐于接手这“烫手山芋”的显然不多。在与新加坡笔克公司谈判破裂之后,9月8日,汉商常务副总经理兼董秘张晴不得不承认与新加坡国际展览公司合作一事再次受挫。除此之外,汉商还准备将这一国际会展中心办成一个商店街加汽车超市,以增加收入。
而汉商经营会展业的不愉快经历在内陆城市并非独一无二。
企业化运作之困
武展1995年由外商投资兴建,1997年因资金不足停工,1999年10月外方撤资。为了把这个半拉子工程继续下去,当年11月,武汉市政府首开国内会展业先河,决定采用企业化方式运作武展。
此时,一直寻求在主业外扩张的汉商决定进入。2000年1月,由汉商集团牵头,联合清华同方、凌云集团等6家企业,发起成立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武展的建设主体单位。公司共募集股本金2.26亿元,其中汉商集团投入资金1.2亿元,持有53.1%的股份,占绝对控股地位。
武展地处武汉市中山大道繁华闹市区,拥有全市惟一一家大型的展览馆,所以从复建之日起,它就被市政府锁定为形象工程。武展原预计总投资6.57亿元,到2001年9月工程竣工之时,实际投资已达到8.5亿。据知情人士透露,尽管后来追加的近2亿投资市政府承诺负担,但由于资金紧张,这笔资金只到位了3000万元。致使武展一开业,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每年仅利息支出一项就高达1600万元。
2001年,武展开业三个月共实现营业收入1669万元,主营业务利润率高达80%。但汉商集团年报同时显示,武展由于巨大的债务利息支出,连同成本折旧,会展业宣告亏损。
2002年,武展全年共举办展会203个,营业收入2200万元,但仍摆脱不了亏损的阴霾。当年汉商年报显示:“武展全年折旧增加596万元,无形资产摊销增加45万元,财务费用增加673万元。”
这与汉商集团当初控股武展时所预测的“实现15%的年收益率,5至6年收回投资”的目标相去甚远;而与政府预期的“3年之后会展业营业收入将达7000万~8000万”的目标,则更为遥远。
在今年上半年召开的2002年度股东大会上,汉商董事长张宪华表示,公司今年将采取多项措施启动武展,争取尽快改变其“资产巨大但只带来很少收益的不利局面”。张称,今年将重点抓好三项措施:一是抓好会展主业,必要时引进国际专业化会展公司经营,保持武汉展览市场80%以上的份额;二是着力打造会展中心时尚商店街,延伸商业主业;三是利用会展中心部分区域,引进有实力的汽车销售商,开办汽车展示中心,建成专业化的汽车展销市场,力争成为武汉市三大汽车销售中心之一。
武展总经理熊秋平称,武展的规划是通过3年~5年的培育,打造会展产业链,形成广告经营、广场经营、车场等多种盈利模式。再利用资本运作,力争通过7年~8年的时间,收回投资。
但武展与新加坡笔克公司、新加坡国际展览公司的合作谈判先后告吹,主要原因是外商无法承诺汉商所要求的营业额。
作为上市公司,汉商为了确保盈利,2002年11月,曾将投资1442.61万元的千步滩度假村工程,以26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唐山海港兴嘉物贸有限公司。而在迟迟不能带来实际回报的情况下,武展也可能成为汉商的地产交易项目。
一高层告诉记者,武展有14万平米的房子,又处在城市繁华中心地段,还有几万米的广场,很多投资商都看好武展,有购买意向,汉商甚至想出手持有武展53.1%的股份。这位高层表示,如果把这些股份出手,可以卖2亿多元的价钱,一下子可把近2年的亏损补回来,也可保证股东近期利益。
二级城市之困
汉商经营会展业的不愉快经历在内陆二级城市显然可以找到不少知音。
资深会展专家、《中国会展》主编朱立文认为,武展开业只有2年,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展馆若要打出品牌,至少需要7-8年的培育期。再加上武汉地处内陆,经济相对落后,在办国际展会上的市场化环境先天不足,只能作为区域展览中心。而国际展则为会展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国际展会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仅仅依靠国内会展,业务是吃不饱的。
对朱的观点最好佐证是:2002年,武展共办展56个,占全市展览市场份额的56%,但场馆的使用率仍不足40%。
而据业内人士介绍,杭州、合肥等更多城市由企业运作的会展中心,经营亦是步履维艰。
朱立文认为,企业投资展馆,与进军会展业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由于展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一般都在数亿元甚至十几亿元。会展业之所以称做朝阳产业,是因为它对其他行业的有1:9的拉动力,所以在会展经济较发达的一些国家,其展馆建设的投资主力一般是政府,在展馆建设完成后,通过招标由企业来经营展览相关业务。
朱直言,企业投入展馆后的主要收益来自于展览业本身,而仅用展览来实现对展馆高额投资的回收是很难办到的。
对此,朱立文认为:“不知企业的盈利点何在?2001年,红塔集团退出昆明世博园经营的前车之签,或许应对热衷投资会展业的企业有所启发。”
中国会展投资热
如投资14亿元的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集展览、会议、酒店、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于一体,由美国加州集团与成都市政府合资兴建,外方控股。
2002年的综合收入是2亿元,而展览收入仅为3000万元,占总收入的15%,85%的收入均为展览所带动的收入。
2002年10月,由宁波市政府投资7个亿的国际会展中心落成,将其经营权交给当地一家物业公司与上海两家展览公司联合成立的公司托管。新公司主营业务是租赁与管理展览场地,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组织承办国内国际会议和展览,政府只对其下达经营目标计划。在实施经营中,政府又给予减免税费和银行利息等扶持政策。据悉,宁波运作近1年,经营状况良好,被称为“国内企业运作会展的标本”。
然而企业资本还是蜂拥进入会展业。
9月3日,厦门建发(600153,SH)增发总额不超过9000万股A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收购厦门国际会展新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95%的股权。
此前的7月底,南京南泰集团投资6.51亿元,收购了当地的国际展览中心。南京国展中心总经理田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称,公司将大力开拓展会收入,争取3年~4年内实现上市目标.
来源:上海会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