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入口
帮助中心

行业资讯

您的位置:集萃丝印特印网行业资讯媒体资讯→详细内容
【字体: 】      
解读杭州印刷:雕版印刷的千年浮沉(1)
集萃丝印特印网  2010-04-28

    【集萃网观察】在杭州,雕版印刷的兴盛,形成连锁反应。书坊、书肆兴起,书市形成,藏书楼林立,城市格局被改变;“商业溢出城市”,商人们不断开创新的经营模式,开始影响文学和政治,并不断翻新着将城市的意象,将城市的声名传播到更远的地方。雕版印刷的千年浮沉,构成了我们理解杭州的一条潜在的线索。

  雕版印刷的千年浮沉

  一

  帘外满是洛阳的深秋,日光里夹杂着来自塞外的细微沙尘。司马光终于可以停笔,风翻动案上笨重的长卷,一千三百年从他指间划过如同流沙。他突然觉得,人生随时都可以结束了。他已经习惯了寂寞著书的日子,要打破一个延续十九年的习惯,实在有些困难,尤其对一位身处暮年的老人而言。司马光的忧虑不会持续太久,《资治通鉴》定稿之日,司马光也将不久于人世。

  两年后,这部长达294卷的巨著才被校订完毕,快马送往杭州。当时京都汴梁也是天下的印书中心,然而,帝王最终还是选择了杭州。

  杭州的雕版印刷起步很晚,却后来居上。唐末五代,杭州才出现雕版印刷技术,当时吴越王钱?崇佛,刻印了大量佛经。等到乱世结束之时,杭州的雕版印刷术已经日臻成熟。

  杭州的雕版,字体方整挺拔,刀法娴熟,笔画转折处自然流畅,不露刀痕,忠实于字体的本色。这种明朗的风格为士人所追捧,时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说:“今天下印书,杭州为上”,杭州迅速成为天下印书的中心。

  多年以来,朝廷送往杭州的不仅有《资治通鉴》,事实上,杭州承担着几乎所有史书典籍和重要医书的雕版印刷工作,这些书籍不允许有丝毫偏差。

  此时,对整个北方地区而言,杭州仍是一个神秘的所在。旅行者不论第几次抵达杭州,仍然无法掩饰脸上惊讶的表情。时人更言之确凿地声称,金海陵王之所以弑兄篡位,决意起兵南下,全因为柳永的一句称赏杭州的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杭州如同那些孱弱的佳人,需要用想象去征服。

  不过,此时让杭州闻名天下的,已不再仅仅是西子湖畔的美景,或者书生们关于苏小小的梦境。如果北方人在这个时代南下,从涌金门进入杭州城,必会陷入人潮中不能脱身。从涌金门直到镇海楼的街上,商铺林立,倘若打算趁此机会捎一些杭州的龙井或者丝帛,则难免会失望。摊位上摆的都是书,最新的刻本,墨香犹存。这些曾经只能在士大夫间传阅的手抄的神秘典籍,已经藉由雕版印刷,进入民间,从单纯的赏鉴功能,迸发出商业价值。而雕版印刷的兴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改变了杭州城的格局。

  在这个歌舞升平的时代,没有谁敢宣称自己真的了解杭州。如果上面这位旅行者凑巧在几个月后回到杭州,打算循着记忆在城中故地重游,则难免会迷路。

  当时的杭州城中,书市不仅一处,而且会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流动。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描述了当时书市的繁盛,“多在镇海楼之外,及涌金门之内,及弼教坊、及清河坊,皆四达衢也。省试则间徙于贡院前;花朝后数日,则徙于天竺,大士诞辰也;上巳后月余,则徙于岳坟,游人渐众也。梵书多鬻于昭庆寺,书贾皆僧也。自余委巷之中,奇书秘简,往往遇之,然不常有也”。变幻莫测的书市几乎将杭州修筑成一座流动的迷宫。

  “元祜本”的《资治通鉴》在这座迷城放了七年,才终于完成漫长的雕版、印刷。金銮殿上的帝王捧读这些“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故事时,并不知道,一切劝谏已为时太晚,几十年后,金兵就将兵临城下,王朝的未来将像一枚飘摇的指南针,牢牢地定格在这些典籍的来处??帝国南方遥远的杭州。

  二

  书商陈起被捕下狱的消息,一日之内便传遍杭州。

  同时获罪的还有诗人刘克庄、敖陶孙和曾极,起因都在于陈起所印的一本诗集??《江湖集》。

  陈起是个精明的商人,却又总想以文人自居。

  早在元祜四年(1089年),陈起就曾被苏轼告过一状。当时,他看准刻书会带来高额利润,便雇佣了几个工人,刻出《夹注华严经》的版,私自印刷,大量运往高丽倾销。时任杭州知府苏轼不得不递交《论高丽进奏状》,要求朝廷严令禁止这种文化的外销。

来源:《锦绣》

顶一下(0)
00.00%
踩一下(0)
00.00%
正在载入...
最新评论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匿名发表    [ 登陆  注册]
评价: 中立     好评     差评
表情: 调皮   大哭   鼓掌   发怒   流汗   惊讶   吐   撇嘴   龇牙   抓狂
       难过   疑问   白眼   偷笑   咒骂   晕   可爱   可怜   鄙视   骷髅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的相关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互动的言论.
点击排行
日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